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ChatGPT上線短短兩月已獲1億名月度活躍用戶,成為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面向消費者應用。據報道,2023年1月,哥倫比亞一名法官在審理一宗保險公司和其一名被診斷有自閉癥的兒童客戶的理賠官司時,使用了ChatGPT的答案。
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對律師業務帶來怎樣的影響?新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來自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十名不同執業年限的律師,律師們普遍認為,ChatGPT會對基礎性的法律咨詢業務構成沖擊,但對訴訟、刑事辯護等復雜業務的影響程度有限;此外,在新技術沖擊下,法律服務更應彰顯人文關懷。
有律師認為,新技術可能會爭奪年輕律師的基礎法律勞動成果,使他們的競爭力降低。也有律師認為,新技術僅僅是手段的一種,年輕律師應積極擁抱新技術來豐富自己的技能。在律師培養方面,學校、律所等主體應更注重學生們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傳幫帶”仍不可或缺,在新技術潮流下,法律的專業性和人文精神更需要接力傳承。
一.“‘傳幫帶’工作短板需要補上”
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才亮 從業35年
ChatGPT等人工智能給法律服務業帶來的沖擊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機器可以解答相當一部分人們提出的問題,這就影響到當前法律服務市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律師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熟練地使用新技術,將成為衡量律師執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此外,即使在新技術潮流下,社會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定位仍沒有變化,仍要盡可能為當事人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
律師的核心優勢在于能夠不斷學習,并且把學到的新知識與法律服務當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及時幫助當下社會解決問題。所以,年輕律師需要向老律師學習,在剛入行階段,不僅僅做裝訂案卷,準備開庭法律文件之類的簡單勞動,而是要學老律師解決問題的經驗、思路與立場,從而讓自己獲得成長,這種知識不是在網上刷視頻、看文章能獲得的,必須要實踐練習。遺憾的是,這種“以老帶新”的傳統培養模式現在已經被淡化得差不多了。有些人只是應付制度的要求,在取得執業證前簡單走完實習流程,一些老律師也沒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使得“傳幫帶”工作做得不到位。
二.“法律完善需要人的參與”
河南王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水山 從業32年
我認為ChatGPT等人工智能,僅僅是一種輔助律師工作的工具。相比于機器,律師提供的服務更有高專業性,律師要把自身融入到社會當中,對看到的社會現象予以觀察、概括、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但是機器太依賴數據庫,只能通過一些數據進行分析。要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場景是無法及時數據化的。而且相對于社會的變化,法條比較滯后、呆板,需要法律從業者及時提出意見、修訂法律。
每個案件都有一個切入點,只有找到切入點,才能抓住案件核心。而要找準切入點進行突破,需要律師有一定的社會閱歷。面對同樣的案件,不同的法律工作者有不同的認識。律師要打贏一場官司,就需要從不同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甚至敢于改變原有的辯護思路。這種素質是機器不能代替的,也是書本上沒法學到的。因此法律服務不僅機器無法替代,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也必不可少。
三.“法律業務背后是價值觀”
山東泰誠律師事務所李永恒 從業26年
法律體現的不僅僅是冰冷的邏輯,也體現了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比如見義勇為不承擔民事責任寫入民法總則就是一種價值觀。律師做業務依靠的是社會閱歷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而人工智能無論多么熟悉法條,也很難對人類社會的價值觀有深刻了解。法律不僅有嚴謹的邏輯規范,其實背后還體現了當下人們的心中信念,以及長期文明發展所積累的深層哲學基礎。
新技術無疑對律師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用機器代替人的思考、判斷,難以達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人工智能技術對律師業務只能是輔助作用,律師在從業過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培訓新人,在日常工作中借助該工具更有效率地查閱法條、組織文字材料等。
四.“律師培養需注重提升綜合能力”
北京法桓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王鵬 從業14年
我個人認為ChatGPT對法律服務的挑戰有限,就像患者不可能通過搜索引擎來解決病患,需要借助專業的醫生來處理。人工智能可能會對咨詢服務有一定的影響,對于一些基礎性的法律知識和咨詢服務有影響,比如勞動爭議賠償數額、經濟補償金的計算、交通事故的賠償范圍等。但是對于一些復雜的案件,尤其對于訴訟、刑事辯護等復雜業務的影響不大。
在新技術潮流下,律師的核心優勢是主觀能動性和專業性。豐富的執業經驗和靈活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是新技術沒法代替的。新技術也會推動律師培養模式的改變,鑒于律師行業的特殊性,我認為在傳統“師帶徒”模式的基礎上,還應加入實戰練兵、旁聽案件、閱讀案例等方式,提升新律師的綜合能力。
五.“面向新律師的傳承培養不可或缺”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鐘蘭安 從業14年
ChatGPT等智能技術能給咨詢者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法律回答,這種回答可能比律師更即時、快速。律師在一些基礎的法律事務中逐漸被替代,基于此,律師更應注重向精細化、專業化發展,在具體某一領域的法律事務中做到精通、貫融,把握好自己的專業定位。
律師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職業,一般要經過大量的案件歷練才能在專業技術上有所成就。許多法律事務非常復雜,不僅僅需要律師的法律知識,有時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域的習俗習慣等,這些事務是不能單純以法律邏輯進行思考和制定策略的,需要律師結合很多事實細節和案外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判斷。
律師的核心優勢在于其經驗,這一點是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取代的。律師的培養模式是基于注重經驗的行業需要制定的,新人律師先從簡單的工作做起,慢慢積累經驗,從而才能成長為獨立處理法律事務的成熟律師。與任何行業一樣,律師也需要考慮行業的傳承培養,即便新律師一開始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但對初入行者來說,是一種極為重要并不可或缺的鍛煉。
六.“法律服務需要體現人文關懷”
京師律師事務所羅龍平 從業11年
法條盡管是冰冷的,但法律服務其實是需要人文關懷的。比如說律師和被告、犯罪嫌疑人等溝通的時候,需要掌握對方的心理狀態。我覺得這種人情世故,是智能機器無法學習到的。有時,律師幫忙調解問題,這就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將心比心地和對方交流。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盡管會對法律咨詢業務造成沖擊,但是有人情味的法律咨詢業務仍是有價值的。
在律師培養模式方面,我認為律師需要加強在心理學方面的學習。法律在具體執行中要兼顧天理人情,兼顧社會多方立場。律師如果能提高心理學方面的素養,可以提供更有溫度、更有質量的服務,使社會越來越有秩序,越來越和諧。
七.“人工智能沒有法律資格涉足部分領域”
河南泰豫恒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博 從業10年
ChatGPT對法律服務會帶來一些影響,還尚未達到“挑戰”的程度。我們現在使用的人工智能數據平臺,在大數據檢索、智能畫像、合同范本等方面,對提高效率有所幫助。但我認為,法律服務或許是人工智能最難以替代的行業,這不僅跟目前智能技術尚未成熟有關,更為重要的是,新技術所擁有強大的數據收集、整合能力,僅是法律服務過程中的一個點,而法律服務更注重分析、判斷能力,至少在目前,人工智能和法律服務所需求的能力相差甚遠。
退一步講,即便是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全面而準確,在整個法律服務流程中,也只是一個點而已。當事人在委托律師后,除了配合準備相應證據或線索證據之外,剩下的工作幾乎可以完全交給律師了。而咨詢、分析、預判,其價值也只是作為服務方案確定前的參考,真正執行起來,還是離不開人。
我認為律師不能被技術取代的核心優勢大概有三點:首先是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其次是共情的能力,再先進的人工智能,也不能代替人類的情感;最后是法律制度的保障,美國加州機器人“律師”首次出庭為什么遭遇了障礙呢?因為它沒資格。在我國也是一樣,尤其是刑事業務,不管是自然人或機器人,不是律師就做不了。而羈押場所的會見、刑事證據的閱卷、庭審規則的保密制度,注定讓“機器人”沒有法律資格涉足。
但是,律師的培養模式是應該作出改變了。傳統的法學教育還是基于法條,導致一些高學歷學生通過法考后,遇到現實的法律問題還是兩眼一抹黑。依我曾在某高校兼任導師講授《刑法》的經驗來看,學生們最喜歡聽的是案例。學校應該加強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訓練,讓學生更早、更好地融入律師行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八.“新技術潮流中,更應該鼓勵法律專業化”
上海秦兵(北京)律師事務所主管律師劉馨遠 從業8年
ChatGPT的出現,對法律咨詢的影響首當其沖,一方面,人們對于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規范的解讀和基本案情的初步法律意見,將能夠從ChatGPT獲得,這勢必會減少對律師的專業依賴,從而沖擊目前的法律專業知識付費模式。另一方面,律所的傳統營銷推廣方式和途徑會引發新的變革,律所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平臺會加大營銷投入和市場爭奪。
新技術也將變革律師的工作模式,它會提高律師對于法律條款相關案例的檢索、法律意見的系統整合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讓律師從繁瑣的法律事務當中解放出來,同時,對律師專業知識的容量,法律專業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有巨大的提升。
但反過來,ChatGPT的出現,對實習律師和律師助理等年輕律師來說,將導致年輕律師的法律服務時空價值競爭力降低,會爭奪年輕律師的基礎法律勞動成果。
在我國成為一名律師,可謂經歷多重考驗,至少要大學四年畢業,然后要通過司法考試,再去律所經歷一年實習期,經過律協和司法局的考核后,才能成為一名律師。在新技術潮流下,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可能導致年輕律師無法熬過律師實習期就面臨淘汰的困境,因此律師的培養模式需要改變,以此盡快提升年輕法律學生和年輕律師的法律專業水平,同時要大量的接觸法律實務。
我認為,現有律師培養模式需要改變,首先要讓年輕的法律人盡快進入法律實踐當中,在實踐當中學習和強化理論知識,而不能再讓學生在脫離實踐中接受理論學習,只有法律實踐才能打敗法律人工智能。其次,要鼓勵和推崇法律專業化,人工智能的出現,在廣度上律師并不占優勢,但是在法律行業的深度上,律師仍有保持深耕的空間,可以培育出自己的獨特價值點。
九.“匠心服務難以被替代”
京師律師事務所宋竟一 從業6年
隨著不斷增加數據以及后臺模型升級,ChatGPT的回答將會越來越智能、越來越精確。雖然ChatGPT目前并不會取代律師,但法律從業者也應該居安思危,了解相關知識,關注法律科技發展,提高工作效率,關注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提供合法有效的解決方案。
律師業務是一系列工作流,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客戶溝通,出庭、談判、庭上應變等環節都需要律師們強大的共情能力,這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法律用戶的非標準化訴求是需要律師憑借其專業知識和經驗,為客戶根據案件情況提供個性化、實質性的法律服務的,目前ChatGPT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用戶真正的需求,其運算模型還有待更加完善。我認為,律師不但不能被機器取代,而且會因為生成式技術的提效,給律師行業帶來升級的機會。
傳統律師行業的培養模式會有一定改變。生成式新工具的出現,會像當年律師們學習Microsoft Excel一樣,使得學習新工具變成一門必修的顯學。律師有了更強大的數據工具,不再是靠手工作業的手藝人了,對應律所的管理會逐步往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律師對數字化結合的程度會更加緊密。另外,對訴訟業務來說,律師要從大量證據材料中提取法律事實、證據線索和確定訴訟策略的請求權基礎;在非訴業務中,如果要做投融資并購,不僅要搜集標的企業公示公告的相關信息,更要了解企業的經營生態和股東的工作特點,這些工作都需要深厚的法律功底和社會經驗。所以說模板化的法律文書及查詢案例工作可以被替代,但匠心打造輸出的法律服務總是難以替代。
十.“律師成長階段包含提升個人修養”
河北凌翔律師事務所賈宗炎 從業4年
我認為法學屬于典型的人文學科,法律行業更是以人為本的行業,并非僅靠數據分析就能得出相關結論,其中更包含了很多法律人士的主觀判斷,即主觀能動性,分析事實究竟是怎樣的、證據如何提交、是否應當提交相關申請、適用哪條法律更加準確,這都離不開律師的個人判斷。
ChatGPT是一種工具,而律師則更像是使用工具的人,同時律師是為了維護當事人一方的合法權益的,這就要求在實務過程中確保決策和預判的精準性,這一點不是新技術能夠完全取代的。另外,律師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都是金字塔結構,律師發展到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例如學習法律法規、積累案例經驗、拓展社交、提升個人修養等,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要求。法律實務中,初期階段簡單的腦力勞動是一個過程而非目的,是起點而非終點。因此,ChatGPT只是可以輔助法律工作的工具,法律工作離不開人的思維與認知,不能完全憑借信息技術就能自動處理。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趙琳